第76届戛纳电影节开幕了。
(相关资料图)
在过去,红毯走秀是重头戏。
很多女星“出口转内销”,红毯走一遭,回国后立刻身价翻倍。
“毯星”一词也应运而生,其本质上就是利用信息差,来抬高明星的身价。
但互联网时代的兴起,抹平了这种信息差。
大家也知道了背后的猫腻——
“花钱蹭红毯”和“带着作品走红毯”,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儿。
毯星之路已经行不通了。
渴望成名的明星不再动走红毯的歪脑筋。
红毯秀经过提纯后,反而含金量更高,更回归电影本身了。
本届的戛纳电影节就是力证。
气场最强大的就是巩俐。
尽管巩俐这几年作品不多,但在世界影坛地位极高。
以这次电影节为例,巩俐的咖位仅次于电影节海报女主凯瑟琳·德纳芙和终身成就奖得主迈克尔·道格拉斯。
举办方也给足了巩皇面子,让她第四个出场。
排在她前面的是,封面女郎凯瑟琳·德纳芙,《低俗小说》女主乌玛·瑟曼,戛纳影帝麦斯·米科尔森。
巩俐出场后,立刻艳压全场,这强大的女皇气质,隔着照片都能感受到。
镜头拉近,巩俐身穿ALAÏA 2023秋冬礼服,佩戴Cartier珠宝,呈现出一种雍容华贵的气质。
再来张特写。
岁月并没有在她身上留下太多痕迹,57岁的她依旧昂着头,向世界展示东方女性的魅力。
随后,#戛纳为巩俐清场#迅速登上了热搜,相关阅读突破了1.2亿,巩俐就是中国电影的牌面。
接下来就是最近风头正劲的朱一龙。
刚加冕金鸡奖影帝的他,也出现在了戛纳红毯上。
由他主演的影片《河边的错误》,入围了本次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本片定档12月27日在法国公映,朱一龙这次是带着作品去走红毯的,腰板自然挺得更直了。
值得一提的是,朱一龙粉丝在机场接机时,吸引了著名导演是枝裕和,粉丝热情介绍朱一龙是一名中国演员。
其实4年前,朱一龙就受品牌方邀请参加过戛纳电影节。
当时,他还被嘲讽没有作品去蹭热度。
但这一次,从车上下来后,朱一龙已经多了几分自信从容。
4年前,他是“小梁朝伟”,4年后,他已经是影帝朱一龙。
在主办方举行的晚宴上,朱一龙还和是枝裕和、麦斯·米科尔森等人热情攀谈。
讲真,朱一龙的气质很符合是枝裕和电影的调性,期待他们日后有合作的机会。
戛纳红毯当然少不了张雨绮的身影。
这一次张雨绮除了电影人外,还有一个新的身份,她将受邀参加授勋仪式,担任法国尼斯旅游文化大使。
《美人鱼》里,张雨绮有句经典台词:“追我的人从这里排到了法国。”
不知是否是这句话,让她收获了文化大使这份殊荣。
张雨绮很会玩梗,说道:“如果你也想法国排个队,就来尼斯吧!”
戛纳红毯更是张雨绮的主场。
早在2014年,她就身穿绿色战衣亮相戛纳。
只见一袭深V拖尾绿裙,将她的傲人身材紧紧包裹,而复古盘发又衬托出她丰腴霸气的气场。
这一次,张雨绮虽然没有当年那么惊艳,面容也不复当年,衣品却依旧在线。
低领抹胸V字的黑色礼服诠释出了女人的性感。
而颈部一朵花,明显寓意“颈上添花”;
腰间的橘色裙摆,又增添了几分温情,黑色和亮橘色的搭配尽显高级感。
或许只有张雨绮能驾驭得住这种张扬的造型。
此外,红毯秀上还出现了95后小花关晓彤的身影。
这已经是关晓彤第四次出席戛纳红毯秀了,不得不感叹她的资源是真的好。
从四次装束也能看出,关晓彤已经脱离了当初的少女气,身上的女人味儿越来越足,但和成熟女星比尚有差距。
这次关晓彤扎了一个可爱的丸子头,脖子上戴一串宝石项链,身穿带钻黑色抹胸长裙,衣服是很惊艳。
但可惜她最吸睛的大长腿没露出来,有点浪费天赋了。
而且她驾驭这套衣服有些吃力。
高清图里能明显看到抹胸裙勒出了一些赘肉,关晓彤面容甜美,但多少有些“虎背熊腰”了。
红毯秀上还出现了蒋梦婕,没错,她就是李少红版《红楼梦》里的林黛玉。
只不过林妹妹这次一改柔弱风,来了个御姐范儿。
只见蒋梦婕穿着一件白色大衣,只不过这件大衣有些“衣不遮体”,里面藏着黑色bra和包臀礼裙。
但客观来说,她的身材实在缺乏看点。
而且从她的妆容也能看出,很明显在迎合西方审美。
《名利场》杂志发布了她的照片,外媒甚至夸赞她是红毯秀上的最佳look。
可是中国网友却吐槽这个造型实在太丑。
对此蒋梦婕回应:“随便说,我很喜欢。”
蒋梦婕这些年的作品乏善可陈。
这次因为夸张造型引起争议,再自抛自扣亲自回应,难免有炒作之嫌。
只不过这一套已经被“某冰冰”玩烂了,吃不开了。
另一位演员,出演过《盲山》《推拿》的黄璐。
这次的造型也很特别。
她身穿紫色鎏光长裙霸气亮相,但客观来说,她像披了一件闪闪发光的锡纸,真怪我们不懂时尚。
此外流量明星龚俊,也受品牌方邀请前往戛纳。
只不过我们只能看到他在机场的粉丝接机图,看不到他的红毯走秀图。
朱一龙花了4年从龚俊这个位置走上真正的红毯,不知道龚俊能否续写前辈的传奇。
对了,《狂飙》里大嫂的扮演者高叶也受邀前往戛纳。
她po出了机场出发照,一身干练率性的休闲装让人眼前一亮。
从这身装扮也能看出高叶一身轻松。
随后是枝裕和新片《怪物》首映这天,她亮相了红毯。
上半身的搭配,让人想到了敦煌飞天仙女。
但腰身一侧的线头,还是引发了一些议论。
看完了群星争艳,皮哥多少有些喜忧参半。
喜的是,“毯星时代”已经过去。
现在能走上戛纳红毯的,基本都是有代表作的电影人。
他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魅力。
忧的则是,这一次戛纳电影节,中国的演员去了,媒体记者去了,狂热的粉丝也去了。
唯独缺席的是中国电影。
有人立刻会反驳,谁说中国电影缺席了?
这一次,聚焦上海打工青少年的纪录片《青春》入围了主竞赛单元,角逐金棕榈奖;
朱一龙主演的《河边的错误》,周冬雨和刘昊然主演的《燃冬》,入围了“一种关注”单元;
此外新人导演耿子涵拍摄的《小白船》,也入围了金摄影机奖和导演双周单元。
这些都体现出了中国电影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但老实讲,这些入围作品都是电影节里的“开胃小菜”。
我们把目光放到主竞赛单元,看看主桌上的那些真正“硬菜”,中国电影似乎就有些落寞。
虽然《青春》入了围,但戛纳电影节历史上,纪录片获金棕榈奖的,毕竟还是少数。
同在亚洲,日本有是枝裕和,越南有陈英雄,都是熟悉的名字,都在撑着门面。
仅看一个年份、一个电影节,或许有偶然因素。
那我们就看看过去4年,欧洲三大电影节(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上中国电影的表现。
这4年里,入围三大电影节的,有《兰心大剧院》《南方车站的聚会》《隐入尘烟》《地久天长》这些大家比较熟悉的电影。
还有《白塔之光》《艺术学院》《青春》这类的小众电影。
但真正大放异彩的,只有2019年的《地久天长》。
本片主演王景春和咏梅,包揽了最佳男演员银熊奖和最佳女演员银熊奖。
这部讲述丧子之痛的电影在国内上映后反响平平,票房不过4000万出头,猫眼评分只有8.8分。
要知道《晴雅集》猫眼都能打出9.2分,可见大众对这类致郁类电影并不感冒。
总结下来就是,中国电影这4年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只有《地久天长》一个独苗,这部片在国内还不受待见。
在过去不是这样的。
上世纪90年代,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轮番向三大电影节发起冲击。
张艺谋凭借《红高粱》获得金熊奖,陈凯歌凭借《霸王别姬》获得金棕榈奖,电影《活着》还为我们带回了中国首位戛纳影帝。
张曼玉也凭借《阮玲玉》获得柏林影后。
不难发现,那时候中国电影在三大电影节,有着极重的影响力。
能在这些电影节上获奖的,几乎都是国内影坛一线的导演和演员,这些电影的受众也很广。
到了2000年之后,当第五代导演转向商业片的赛道时,以贾樟柯和娄烨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继承了前辈的光荣使命。
贾樟柯的《三峡好人》拿到了金狮奖,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顾长卫的《孔雀》拿到了银熊奖,《图雅的婚事》拿到了金熊奖。
可以看到,这些导演、演员虽然身薄,却依然在用一次次提名、获奖,支撑着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的那份厚重。
而2010年之后,情况变得严峻起来。
可能需要隔几年,我们才能听到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上的“好消息”。
2014年,刁亦男的《白日焰火》在柏林电影节大放异彩,捧得金熊奖;
2019年,王小帅的《地久天长》包揽了男女银熊奖;
而《地久天长》之后,整整4年,中国电影没能在国际舞台上,再登巅峰。
这4年里,隔壁的日韩电影,依旧在持续发力。
2019年,奉俊昊带着《寄生虫》,征服戛纳,横扫奥斯卡;
2020年,韩国导演洪尚秀拿下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
2021年,滨口龙介的《偶然与想象》,拿下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2022年,朴赞郁凭借《分手的决心》,拿了戛纳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
也是在这一年,宋康昊主演了是枝裕和的电影《掮客》,加冕戛纳影帝。
这4年里,我们国内的电影人,也没闲着。
票房纪录被《你好,李焕英》《长津湖》先后打破;
4年里,票房超过40亿的国产电影,达到了8部。
这种“繁荣”现象,极大地刺激了新入行的导演。
他们的艺术梦想,被膨胀的票房和资本击得粉碎。
于是我们看到,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声音越来越小,在国内电影院里,却震耳欲聋。
这是新时代的圈地自嗨。
如果关起门来拍电影,确实能拍出一些优质电影也就罢了。
但事实上是,以10年为单位,我们明显能感觉到中国电影在走下坡路。
90年代的好电影是《红高粱》,是《霸王别姬》;
00年代的好电影是《一一》,是《鬼子来了》,是《三峡好人》;
10年代的好电影是《让子弹飞》,是《我不是药神》;
那么20年代呢?
是《满江红》?是《长津湖》?还是《你好,李焕英》?
情怀的东西越来越多,主旋律的色彩越来越重,情绪电影越来越吃香。
真正属于电影本身的,越来越少。
这种循环刺激之下,中国电影也越来越干瘪。
所以,戛纳电影节上,那一抹中国“红”,是希望,也是悲哀。
这一夜,戛纳红毯中国女星个个千娇百媚,一眼万年,可依旧掩盖不了这个事实。
我们当然希望在这样盛大的世界艺术聚会上,看到更多的中国面孔,听到更多的中国声音。
但我们却发现,这些仅有的“中国元素”,只是浮在表面。
太多的电影人穿件战衣,摆个pose,说点漂亮话,最后还是回来继续躺平发展。
这也留给中国电影最大的一个遗憾。
乔布斯说,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李成儒说,能耐是饿出来的。
乍一看,中国电影已经熬过了饥饿的年代。
动辄数亿的制作成本,日益增长的票房数字,让人陷入了一种美好幻想。
可当所有人都吃饱了,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那张中国电影名片,却几乎荡然无存。
中国电影的盛装,何时能为它重新穿上?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一粒鸡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