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要闻 > 正文

我当“教育博主”被打脸最狠的一次:自己挖的坑,含泪也要填上

来源:米粒妈爱分享 时间:2023-03-07 09:01:59

文 | 米粒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前段时间跟闺蜜夫妻俩吃了顿饭,闺蜜老公一个劲儿吐槽,家里两个娃,简直是碎钞机转世,吞金兽再生。

米粒爸说:你们俩娃应该还好吧,花费上不是应该1+1<2 吗?

闺蜜噗呲笑出了声,说:要不你们试试?看看1+1是小于2,还是大于2

然后他们齐刷刷看向我。我苦笑:是试试?还是逝世啊?

闺蜜家俩男孩,性格截然不同,老二除了能捡点哥哥的二手衣服穿,其它啥都指不上。哥哥喜欢“打打杀杀”,弟弟喜欢“宅”在家。

哥哥调皮好动,喜欢舞刀弄剑,喜欢奥特曼、玩具车,擅长各种运动。

弟弟只想当个安静的“美男子”,每天就是拼乐高、拼拼图、做手工。

哥哥小的时候,闺蜜给报了很多兴趣班,跆拳道、击剑、篮球……运动类的,真是上一个爱一个,拦都拦不住,不报名,就上演“妈妈不爱我”小剧场,看娃喜欢,闺蜜也就不纠结了,咬咬牙报了好几个。

但闺蜜老公觉得孩子过于好动,专注力不太行,于是俩人一琢磨,又给报了围棋和画画,不过只上了几个月就把课低价转给邻居了(懂的都懂)。

现在闺蜜家哥哥上三年级,兴趣班只保留了篮球和羽毛球。

到弟弟这里,所有的经验教训≈打了水漂,所有兴趣班,又得重新试一遍。

原来哥哥低价转给邻居的围棋和画画,给弟弟重新报了,弟弟不爱运动,闺蜜又绞尽脑汁,帮他尝试适合的、能接受的运动类兴趣班,轮滑、游泳、马术、足球、击剑……到最后,好几门还是哥哥帮着消了课

家有俩娃、仨娃的亲们都有体会,孩子性格不同、喜好不同,其实在教育上,没有办法完全按照一个“套路”来。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别说二胎了,像米粒妈这种,家里一个娃的,很多教育上的坑,还是一踩再踩。

我现在已经彻底放弃挣扎了!平常心。

养娃路上,真没那么多一劳永逸的事儿。

米粒从小平衡性就差,这事儿不知道是不是遗传,因为我和米粒爸都是那种走在路上都会被马路牙子绊倒的人

其实我小时候,米粒姥姥、姥爷还专门送我去学过花样滑冰,别的小朋友,有些还没我学的时间长,已经可以做空中转体的动作了,而我,下了特别大的苦工,花了特别多的精力,却只学会了正滑和颤颤巍巍的倒滑

按说在米粒身上,我应该有足够的心理预期,但老母亲还就是不死心,让娃试了好几种特别考验平衡感的运动,什么滑冰、滑雪、冰球、滑板……只能说,在这些项目上,我没花过什么大钱,但每隔一段时间,我就又蠢蠢欲动,自我催眠:米粒大一些了,是不是应该会比上次好很多?

好在每次米粒在上这些课的时候,都几乎把“毫无天分”4个字写在脑门上,才让我彻底死了心。

至于其它兴趣班,米粒学过击剑、学过画画,现在一直在坚持的是足球。

编程也在学,国际象棋偶尔也下一下,乐器类一直不敢“染指”,之前的非洲鼓和尤克里里只是玩一玩,钢琴小提琴这种压根连浅尝的机会我都没给他。

我也只是一届凡夫俗“母”,要说看到别家娃弹个钢琴、拿个奖,我一点不羡慕,连米粒姥姥都不信。

上次被我朝阳的闺蜜种草了长笛,我还带米粒去人家那试了一下(不得不说,还是有点帅的~)。

说出来不怕你们笑话,米粒妈当时也是动了“歪心思”的,还正儿八经去见了老师,也让米粒试上了两次课,最后说不上是米粒先抗议的,还是我先放弃的,母子一场,算是“心有灵犀”吧。

前两年,公司一个同事给4岁的娃报了某线下机构美术班,一年20000rmb,平均下来一次课400大洋都不止。

娃上了不到半年,同事就后悔了,本着“自己给娃交的钱,哭着也要让娃上完”的信念,终于把课都消完了,从此再也不见,老师的微信全部删除。

倒不是课程有多不好,而是性价比太低。这个价格,上的是十几个孩子的大班课,主题设计看似高大上,实则也是“套路满满”,疫情期间还上过一段时间线上课,价格却没比线下少一分,去地铁一站地远的公园写生,要额外划3次课的课时(相当于1200块)。

这事儿,都已经成为办公室的老梗了,每次大家聊起兴趣班,同事都捶足顿胸说这是自己跳过最大的坑。

说来也怪,公司另一个商务小姐姐对这个梗已经烂熟于心,竟然还是给娃报了这个机构另一个校区的课。

我们当时都竖起大拇指,感叹她的勇——“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原因是,试了好几个机构,她家娃最喜欢的就是这家,试了一次课,非拉着她报课。她想着孩子喜欢最重要,就乖乖掏了钱包。

后面事情的走向并没有什么反转,上了三个月,商务小姐姐亲口承认“踩坑”。

哈哈哈哈~我们安慰她:当妈的,教育上的坑,谁还没踩过几个呢?

其实现在的家长,也不是那么拎不清,让孩子学个钢琴,就以为能成为下一个郎朗,踢个足球,就幻想着能拯救中国足球?

就算只是个兴趣,也总要去试一试才知道适不适合。

而否定一个方向,一个兴趣,又没那么简单。

是老师不合适?还是孩子缺少天赋?是不喜欢?还是才学到皮毛,没有足够坚持?

所以说,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再正常不过了。养娃,本身就是“小马过河”,每个孩子性格不同、天资不同,每个家庭情况也不同,这条河到底水深水浅,还是要自己试过才知道。

像兴趣班,千娃千面,没有什么是适合所有孩子的。就算是在学校里学文化课,老师也只能照顾到大多数,做不到对每个孩子因材施教。

但我会建议大家,至少选择1-2项运动类项目,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为出成绩,不为中考体育,至少还锻炼了一个好身体。

像钢琴、小提琴这种,在我家水土不服,而无数琴童妈妈也都吐槽过,陪娃练琴破坏亲子关系,99%的孩子最后也学不出来,到高年级或者初中基本就要彻底放弃……但我依然不会轻易劝退你。

还是那句话,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每个家庭让娃学琴的初衷也各不相同。

至少朋友圈晒着孩子的考级证书,或学校艺术节娃在台上大放异彩的时候,很多家长还是觉得值得的。

这份值得,只能自己体会,外人觉得虚荣也好、不解也罢,真没那么重要。

买书,也是养娃一大开销,这件事,谁都绕不过。一本绘本看似20、30,也就一杯咖啡钱,但架不住老母亲可是一书柜一书柜地买啊。

同事陈陈时不时跟我吐槽,说给孩子入手了一面墙的绘本,但娃钟情的就是那么几套,她自己喜欢的李欧·李奥尼、大卫·香农、莫·威廉斯,娃正眼都懒得瞧。

我说这太正常了好么。

孩子是最真实不作假的,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

我这么多年买中英文童书,大几万地花,眼都不眨,但也不可能每本每套都买到米粒的审美上,在这件事上,别无他法,就是要不停地试。

说到这,我又想到了带娃旅行。

米粒从小跟着我和米粒爸满世界飞,他确实习惯了坐飞机,习惯了在外面吃喝拉撒睡,习惯了到陌生的地方就地开玩,但千万别以为他是什么天使娃,随手一拎就走,全程没脾气那种。

米粒小时候,我真的是每次带他出门,不出半天,就暗下决心,下次再不带他出来了,然后整个旅途就在美好和幻灭中自由切换,精分得不行,但落地回到家,我马上又开始为下次出行做功课。

同事说,她特别喜欢逛博物馆,每次看到让人震撼得词穷的宝贝,都想着,应该带娃看一看,讲一讲。

但无奈,寒风中排着大长队,刚排到博物馆门口,娃就哭唧唧地嚷着要回家

都说,母子或母女一场,就是看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过程,他们用背影告诉你我,不必追。

我倒是觉得,母子或母女一场,就是看着兜里日渐稀薄的钞票,逐渐妥协、逐渐认怂的过程,他们用现实告诉你我:醒醒吧

可那又怎样呢?孩子们需要的不是永远都能“选择正确”的妈妈;而我们也无须做那个“永远反思”的自己。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

标签: 我当教育博主被打脸最狠的一次自己挖的坑 含泪也要填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