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要闻 > 正文

央行:推动人民币机具领域实现金融强制性国家标准零的突破

来源:证券时报 时间:2018-12-03 11:04:59

我国金融标准虽相较于其他行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经历了飞快发展。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称金标委)副主任委员、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近日对记者表示,我国已初步形成了适应新时代金融发展需要的新型标准体系,金融标准正在从专业技术向专业技术与金融治理相融合转变。但目前在金融领域还没有强制性国家标准。根据相关法律,涉及生命和重大财产安全的应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央行正在推动在人民币机具领域实现金融强制性国家标准零的突破。与此同时,加快制定金融科技、监管科技和金融产品标准,建立金融业综合统计、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标准体系。

据李伟介绍,金融标准正在从政府单一供给向“政府+市场”多元供给转变。新型金融标准体系由政府主导制定的强制性金融国家标准、推荐性金融国家标准、推荐性金融行业标准和由市场自主制定的金融团体标准、金融企业标准组成。

截至2018年11月,现行有效推荐性金融国家标准67项、金融行业标准242项,分为五大类,包括通用基础标准、产品与服务标准、基础设施(信息技术)标准、统计标准、监管与风险防控标准。2016年以来,金融团体标准逐步制定并颁布实施,金融企业标准由各个企业自行制定,目前对外公开的程度比较低,下一步将按照新标准化法的要求,推进金融企业标准自我公开。

金融标准对大众来说可能会比较陌生,但实际上它发挥着互联互通、创新推广和风险管理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互联互通方面,支付清算、托管结算、金融市场交易等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之初,都是标准先行,各方按照统一的规范开发系统,通过联调联测,最终实现系统互联互通。

“如果没有这些标准,那么系统的互通性就无法保障,难以很好地发挥基础设施的中枢作用。”李伟称。

我国在移动支付应用领域之所以能走在世界前列,金融标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李伟称,移动支付的原始技术源自发达国家,但在中国却取得了快速发展,能够做到风险可控,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移动支付采取“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2012年至今,围绕移动支付、非银行支付,我国制定发布了约50项金融标准,涵盖标识编码、安全规范、接口要求、受理终端、支付应用、联网联合、检测规范等各个环节。同时,采用“金融标准+检测认证”方式,规范事前准入、事中监管,推动清算机构、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芯片厂商、终端厂商、商户等整个产业链实施相关标准,构建良好生态,保障移动支付的健康快速发展。

不过,尽管金融标准工作开展20多年来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诸多不足依然存在。李伟称,金融标准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国标、行标多,团标、企标少,技术标准多、产品标准少。标准质量不高,标准落地不够,实施效果有待进一步发挥,另外国际化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特别是目前我国针对金融产品的标准较少,金融机构制定的金融产品条款多是针对自身的免责条款,而较少考虑到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对此,据了解,金标委正研究推动金融产品标准体系的建立,希望能够通过对金融产品标准的制定,让金融产品的设计者或发起方更多地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设计产品,以规范金融产品的设计和销售等环节。

“通过对金融产品标准的制定,可以让消费者看得懂金融产品究竟是什么,让监管部门根据穿透性原则摸清产品本质,实现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监管。”李伟称。

李伟还表示,下一步,我们计划要强化金融标准供给,狠抓金融标准实施,特别是把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标准放在推动实施的首位,比如人民币机具标准、银行网点服务标准等;加大对国际标准制定的参与,同时要大力推动我国金融标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用,以推动金融标准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