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11月7日讯(记者孙朋浩 见习记者黄铮)2018年是商业银行迎来央行MPA考核的第三年,近日,中国网财经就MPA考核带来的影响这一问题对多家银行进行调研显示,银行的资本利用迈向“轻型”、信贷结构“脱虚向实”、经营管理更为合规审慎是这些银行共同的变化。
资本利用迈向“轻型”
在“去杠杆、防风险”的主基调下,央行于2016年推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简称MPA),该体系包括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个方面,14项指标,旨在对商业银行的资本运作、业务经营、公司治理、风险控制等多方面进行规范。后经几度修改、不断完善,将表外理财、同业存单、小微金融等纳入体系考核。
“MPA考核促使我行坚定推行‘双轻’(轻资产、轻资本)战略,平衡业务发展与资本可承受能力,从规模扩张型向资本集约型转变。”平安银行总行相关人士回复说,“尤其在今年,战略转型成效凸显,资本充足率保持三个季度连续提升。” 该行资本金以内生积累为主、外源性为辅的方式进行补充。而持续提升盈利能力这一内生方式成了平安银行在MPA考核实施后的不变主题。
中信银行同样走起了“轻资本、轻资产、轻成本”的发展道路。该行总行回复道:近三年来,由于监管要求,强化内部资本积累、适度增加外部资本补充成为重要方向,中信银行深化经营转型、优化业务结构,目的就在于提高发展质量,提升盈利能力。
“MPA将商业银行广义信贷增速与自身资本充足率水平建立了挂钩机制,并引入了逆周期调节因素,使得银行在经营中更为审慎的考虑资本约束,合理安排各类资产增量及结构配置,确保资产扩张与资本积累相匹配。”光大银行总行相关人士接受采访时说,“光大银行由此树立‘将本求利’的经营理念,节约使用资本,确保资本可持续经营。”
但这一过程也确实给银行带来过“阵痛”,2017年,中信银行作为首家主动“缩表”的商业银行,其年末总资产相比年初下降了4%。
从“脱实向虚”走向“脱虚向实”
从客户领域来看,实施MPA考核带来的最直观变化就是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以往的银行更热衷服务房地产开发商等企业,金融资产也在寻觅同业存单等更便捷的赚钱途径,这些现象导致实体经济融资困难、同业存单发行量不断创纪录。而现在,情况又如何呢?
由于有回归本源的监管要求,“我们加强业务结构调整,收缩高风险资产业务,并减少市场化资金的依赖程度,以较低的同业负债规模维持全行流动性安全、合规性安全。”中信银行相关人士对中国网财经表示,截至2018年6月,中信银行同业负债比年初下降3个百分点,而个人贷款和普惠金融贷款却不断提升,其中个贷占总贷款的38%;普惠金融贷款增量占贷款总增量的10.7%。
平安银行则在零售转型方面付出了努力,该行回复道:“平安持续优化信贷投向和结构,坚持服务实体、服务小微。”该行三季度报显示,2018年9月末,其“新一贷”余额中用于支持小微企业主的经营性贷款占比约为三成。
光大银行同样以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全行发展的支撑,该行表示,“回归本源主动优化资产负债业务结构,统筹协调表内外发展,使得光大银行的业务稳健性不断增强。”
促进合规审慎经营管理
MPA考核为商业银行带来的另一重大改变就是公司治理和经营更为合规审慎。平安银行内部制定宏观审慎管理办法,通过“统筹安排、分工负责、突出重点、考核引导”的原则,“自上而下”构建起了MPA内部传导与管控机制。“我们将MPA考核中的七大类二十余项指标逐一分解落实至各机构部门,有效承接了宏观审慎各项要求,提高了各部门的整体合规自律意识。”平安银行如是说。
中信银行在合规领域加强管理,“我们以合规创造效益,管理中会管控重点风险隐患,防范案件风险发生,同时增强全行全员合规意识。”虽然案件得到有效防控,但在资产质量方面,该行9月末的不良贷款率较年初提高0.11个百分点,至1.79%,拨备覆盖率也降低了近9个百分点,至160.95%。
“监管层可以进一步强化考核指引,深化MPA考核在存保评级等领域的应用,促使银行落实双支柱(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调控要求,不断加强对实体经济、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在采访的最后,有银行提出这样的希望。
标签: